R、L、C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电工基本实验
发布时间:2017-06-15 点击次数:次
一.实验目的
1.加深理解电路发生谐振的条件、特点,掌握电路品质因数(电路Q值)、通频带的物理意义及其测定方法。
2.学习用实验方法绘制R、L、C串联电路不同Q值下的幅频特性曲线。
3.熟练使用信号源、频率计和交流毫伏表。
二.原理说明
在图16—1所示的R、L、C串联电路中,电路复阻抗,
当时,Z=R ,与同相,电路发生串联谐振,谐振角频率,
谐振频率。
在图16-1电路中,若为激励信号,为响应
信号,其幅频特性曲线如图16-2所示,在f=f0时,
A=1,UR=U ,f≠f0时,UR<U ,呈带通特性。A=0.707,即UR=0.707U 所对应的两个频率fL和fh为下限频率和上限频率,fh-fL为通频带。通频带的宽窄与电阻R有关,不同电阻值的幅频特性曲线如图16-3所示。
电路发生串联谐振时,UR=U ,UL=UC=QU ,Q称为品质因数,与电路的参数R、L、C有关。Q值越大,幅频特性曲线越尖锐,通频带越窄,电路的选择性越好,在恒压源供电时,电路的品质因数、选择性与通频带只决定于电路本身的参数,而与信号源无关。在本实验中,用交流毫伏表测量不同频率下的电压U 、UR、UL、UC,绘制R、L、C串联电路的幅频特性曲线,并根据计算出通频带,根据或计算出品质因数,
三.实验设备
1.信号源(含频率计);
2.交流毫伏表;
3.EEL-52组件。
四.实验内容
1.按图16-4组成监视、测量电路。用交流毫伏表测电压,令其输出有效值为1V,并保持不变。图中 L=9mH,R=51Ω,C=0.033uF 。
2.测量R、L、C串联电路谐振频率选取,调节信号源正弦波输出电压频率,由小逐渐变大,并用交流毫伏表测量电
阻R两端电压UR,当UR的读数为最大时,读得频率计上的频率值即为电路的谐振频率f0,并测量此时的UC与UL值(注意及时更换毫伏表的量限),将测量数据记入自拟的数据表格中。
3.测量R、L、C串联电路的幅频特性
在上述实验电路的谐振点两侧,调节信号源正弦波输出频率,按频率递增或递减500Hz或1KHz,依次各取7个测量点,逐点测出UR、UL和UC 值,记入表16-1中。
表16-1 幅频特性实验数据一
4.在上述实验电路中,改变电阻值,使R=100W,重复步骤1、2的测量过程,将幅频特性数据记入表16-2中。
表16-2 幅频特性实验数据二
五.实验注意事项
1.测试频率点的选择应在靠近谐振频率附近多取几点,在改变频率时,应调整信号输出电压,使其维持在1V不变。
2.在测量UL和UC数值前,应将毫伏表的量限改大约十倍,而且在测量UL与UC时毫伏表的“+”端接电感与电容的公共点。
六.预习与思考题
1.根据实验1、3的元件参数值,估算电路的谐振频率,自拟测量谐振频率的数据表格。
2.改变电路的哪些参数可以使电路发生谐振,电路中R的数值是否影响谐振频率?
3.如何判别电路是否发生谐振?测试谐振点的方案有哪些?
4.电路发生串联谐振时,为什么输入电压u不能太大,如果信号源给出1V的电压,电路谐振时,用交流毫伏表测UL和UC,应该选择用多大的量限?为什么?
5.要提高R、L、C串联电路的品质因数,电路参数应如何改变?
七.实验报告要求
1.电路谐振时,比较输出电压UR与输入电压U是否相等?UL和UC是否相等?试分析原因。
2.根据测量数据,绘出不同Q值的三条幅频特性曲线:
UR=f(f), UL=f(f), UC=f(f)
3.计算出通频带与Q值,说明不同R值时对电路通频带与品质因素的影响。
4.对两种不同的测Q值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误差原因。
5.回答思考题1、2、5。
6.试总结串联谐振的特点。
1.加深理解电路发生谐振的条件、特点,掌握电路品质因数(电路Q值)、通频带的物理意义及其测定方法。
2.学习用实验方法绘制R、L、C串联电路不同Q值下的幅频特性曲线。
3.熟练使用信号源、频率计和交流毫伏表。
二.原理说明
在图16—1所示的R、L、C串联电路中,电路复阻抗,
当时,Z=R ,与同相,电路发生串联谐振,谐振角频率,
谐振频率。
在图16-1电路中,若为激励信号,为响应
信号,其幅频特性曲线如图16-2所示,在f=f0时,
A=1,UR=U ,f≠f0时,UR<U ,呈带通特性。A=0.707,即UR=0.707U 所对应的两个频率fL和fh为下限频率和上限频率,fh-fL为通频带。通频带的宽窄与电阻R有关,不同电阻值的幅频特性曲线如图16-3所示。
电路发生串联谐振时,UR=U ,UL=UC=QU ,Q称为品质因数,与电路的参数R、L、C有关。Q值越大,幅频特性曲线越尖锐,通频带越窄,电路的选择性越好,在恒压源供电时,电路的品质因数、选择性与通频带只决定于电路本身的参数,而与信号源无关。在本实验中,用交流毫伏表测量不同频率下的电压U 、UR、UL、UC,绘制R、L、C串联电路的幅频特性曲线,并根据计算出通频带,根据或计算出品质因数,
三.实验设备
1.信号源(含频率计);
2.交流毫伏表;
3.EEL-52组件。
四.实验内容
1.按图16-4组成监视、测量电路。用交流毫伏表测电压,令其输出有效值为1V,并保持不变。图中 L=9mH,R=51Ω,C=0.033uF 。
2.测量R、L、C串联电路谐振频率选取,调节信号源正弦波输出电压频率,由小逐渐变大,并用交流毫伏表测量电
阻R两端电压UR,当UR的读数为最大时,读得频率计上的频率值即为电路的谐振频率f0,并测量此时的UC与UL值(注意及时更换毫伏表的量限),将测量数据记入自拟的数据表格中。
3.测量R、L、C串联电路的幅频特性
在上述实验电路的谐振点两侧,调节信号源正弦波输出频率,按频率递增或递减500Hz或1KHz,依次各取7个测量点,逐点测出UR、UL和UC 值,记入表16-1中。
表16-1 幅频特性实验数据一
f(kHz) | |||||||||||||||
UR(V) | |||||||||||||||
UL(V) | |||||||||||||||
UC(V) |
表16-2 幅频特性实验数据二
f(KHz) | |||||||||||||||
UR(V) | |||||||||||||||
UL(V) | |||||||||||||||
UC(V) |
1.测试频率点的选择应在靠近谐振频率附近多取几点,在改变频率时,应调整信号输出电压,使其维持在1V不变。
2.在测量UL和UC数值前,应将毫伏表的量限改大约十倍,而且在测量UL与UC时毫伏表的“+”端接电感与电容的公共点。
六.预习与思考题
1.根据实验1、3的元件参数值,估算电路的谐振频率,自拟测量谐振频率的数据表格。
2.改变电路的哪些参数可以使电路发生谐振,电路中R的数值是否影响谐振频率?
3.如何判别电路是否发生谐振?测试谐振点的方案有哪些?
4.电路发生串联谐振时,为什么输入电压u不能太大,如果信号源给出1V的电压,电路谐振时,用交流毫伏表测UL和UC,应该选择用多大的量限?为什么?
5.要提高R、L、C串联电路的品质因数,电路参数应如何改变?
七.实验报告要求
1.电路谐振时,比较输出电压UR与输入电压U是否相等?UL和UC是否相等?试分析原因。
2.根据测量数据,绘出不同Q值的三条幅频特性曲线:
UR=f(f), UL=f(f), UC=f(f)
3.计算出通频带与Q值,说明不同R值时对电路通频带与品质因素的影响。
4.对两种不同的测Q值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误差原因。
5.回答思考题1、2、5。
6.试总结串联谐振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