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是研究中国近代资产阶级,以及它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关系的第一本整体性研究专著。作者虞和平,长期致力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和中国现代化史问题的研究,在本书中,他以翔实的资料和独特的视角,将资产阶级置于整个中国近代社会的大视野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学术研究价值颇高。
作者笔下的资产阶级,其内涵是资产阶级本体,即近代商人或资本家的群体。它是中国近代的新兴阶级和主体阶级之一,同时也见证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进程轨迹。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能够适应当时社会环境的便是新式实业教育。新式实业教育主要对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加以改革,以培养一些掌握新技术和新知识,具备一定文化素质的实用型人才为宗旨。在近代中国教育中,资产阶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推动新式教育理念的嬗变与促进教育制度的改革上。
在教育理念方面,首先表现在传统教育向世俗化教育的过渡,使得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主要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本质是一种封建的农业文化为主的“道德伦理型文化”。它对实用性的要求并不高,但实业型教育则主要集中在知识的实用性上。其次,在这个过程中,涌现了各种教育思潮,其中实利主义教育思潮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这种教育思潮,主张教育为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尤其是服务于社会实业活动。
在教育制度方面,资产阶级主张改革教育和文化体制,资助、创办各种教育和文化团体,资助和开办各类各级学校,设立各种基金会,开办文化娱乐产业和事业。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由于外资在华势力的扩大,中外贸易的增加,使得中外商业和贸易竞争日趋激烈,但许多华商在与外商的竞争中总是处于被动地位,或者屡遭失败。经过总结和反思,广大商人意识到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新式商业知识的掌握上。于是他们开始以“商学”为后盾进行“商战”,注重开阔知识和眼界,注意“商学养成实业之人才,以商智为先河”,培养出的人才必须学以致用,为生产服务。
作者在书中通过写商会对实业教育的提倡和推进,商会敦促政府和工商界发展事业教育,以及商会的兴学育才实践,突出了资产阶级的贡献。比如,商会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开始按照自己的规划发动各业商人创办实业学校。就作者在书中的材料表明,商会兴办的实业学校,因学费低廉、因材施教、专门与业余相结合、商业界与教育界相结合等特点,便于学习,也是推行和普及事业教育的重要途径。1913年8月,教育部还公布了《实业教令》,使其有了相关的法令保护。
资产阶级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致力于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注重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和改良上。本书作者在发掘新史料的基础上,做出了新的分析,研究了新的问题,并提出了新的见解,比如资产阶级与近代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这是以往很少甚至未曾研究过的问题,但他有了开创性的探索,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不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开阔视野,而且还填补了学术研究领域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