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环境工程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9-07-23 点击次数:次
随着我国环保产业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对高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三峡电力职业学院与中国葛洲坝集团绿园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绿园环保学院,校企双方集合各自优势资源,组建了绿园班,开启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到企业,和企业的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由于绿园班学生毕业后主要输送至绿园公司环保工业园从事精加工设备操作、精加工设备维修与保养、厂区维修电工、污水处理、水质检测等工作,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并着眼于学徒的可持续发展,绿园班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能从事精加工设备的调试、运行、维护、生产管理及污水处理、服务于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在模块化设计基础上,按照岗课融通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绿园班课程体系设置上,采用模块化设计。课程体系由四个模块组成:公共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技能课模块和素质拓展课模块。其中公共课模块强调对学生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采用岗课融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首先,结合绿园公司工业园生产现场的工作岗位(绿园公司精加工设备操作员、精加工设备维修与保养员、厂区维修电工、污水处理工、水质检测工),分析和归纳各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这些任务的技术要点是什么,岗位技能要求是什么,同时,参照国家、行业相关从业资格标准,考虑学生技能成长规律,得出相应的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行动领域”,其次,把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即把这些职业核心能力分解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从而设计出订单班专业课课程体系。
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开设了企业文化、班组管理等课程,为学生走上社会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知识储备。
三、创新现有教学组织形式
绿园班在教学环节安排上按照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原则,有步骤分阶段组织教学。通过“企业师傅+学校教师”的联合讲授,学生以双重身份(学生+学徒)在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环境下交替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注重职业精神的培养,最终使学生成为具有企业文化精神的合格员工。
第1-2学期,学生主要在学校接受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教学主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企业专家以讲座形式介绍企业文化、进行岗位能力解读。
第3-4学期,学生在学校和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学习,即平时在学校学习,学期末2周由学校教师带学生到企业学习。在校学习期间采用项目教学,以“做中学”为主要学习方式,结合企业和学校合作编写的绿园公司专业版教材内容进行讲授。在企业学习的2周时间里,主要让学生认知行业、了解企业、熟知岗位。
第5-6学期,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培训。在岗位培养中,企业按照行业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职业素养教育。在这个阶段,我校安排2名专业教师赴企业顶岗锻炼。一方面学校教师在企业能学到更多的新工艺、新技术,另一方面学校教师以“指导师傅”的身份可以协助企业进行学徒管理,包括技能指导、理论知识补充等。
在岗位培训期间,学生重点强化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和岗位必需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与职业精神。
四、营造校企“双文化”育人环境
为了营造校企“双文化”育人环境,试点班以合作企业中国葛洲坝绿园科技有限公司名字命名,即“绿园”班,并在学校教室内张贴企业宣传图片,悬挂企业标识、企业核心文化、企业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等,并做到图文并茂。学生穿企业工装上课,学校通过网站、媒体等环节,介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宣传企业文化和企业的发展历程,提高企业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和被认可度。
五、创新学徒评价体系
一个学生在毕业时的职业素养及对行业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不仅直接影响薪酬起点和职业生涯发展速度,同时是对职业教育检验的“试金石”。所以,学徒的考核至关重要,我校对学生考核分为2部分:一部分是理论考核,重点是对学生专业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考核。这部分考核以学校为主;另一部分是专业技能考核,该考核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采取动态评价考核模式,考核包含过程考核、成果展示考核、综合素质评价。过程考核是企业师傅对学徒定期进行的专业技术考核;成果展示是学生在企业学徒过程中取得的各项成绩、省级及以上技能大赛、技能评比、工作案例、先进事迹等;综合素质评价,主要突出对学生工作态度、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我校按行业、企业需求培育专业人才,避免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而且,我校培养的人才,企业能用、好用,提升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达到了“双赢”。今后,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将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紧盯企业战略,紧贴企业办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期把自身打造成为面向企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培训服务平台。
一、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到企业,和企业的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由于绿园班学生毕业后主要输送至绿园公司环保工业园从事精加工设备操作、精加工设备维修与保养、厂区维修电工、污水处理、水质检测等工作,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并着眼于学徒的可持续发展,绿园班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能从事精加工设备的调试、运行、维护、生产管理及污水处理、服务于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在模块化设计基础上,按照岗课融通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绿园班课程体系设置上,采用模块化设计。课程体系由四个模块组成:公共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技能课模块和素质拓展课模块。其中公共课模块强调对学生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采用岗课融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首先,结合绿园公司工业园生产现场的工作岗位(绿园公司精加工设备操作员、精加工设备维修与保养员、厂区维修电工、污水处理工、水质检测工),分析和归纳各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这些任务的技术要点是什么,岗位技能要求是什么,同时,参照国家、行业相关从业资格标准,考虑学生技能成长规律,得出相应的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行动领域”,其次,把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即把这些职业核心能力分解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从而设计出订单班专业课课程体系。
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开设了企业文化、班组管理等课程,为学生走上社会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知识储备。
三、创新现有教学组织形式
绿园班在教学环节安排上按照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原则,有步骤分阶段组织教学。通过“企业师傅+学校教师”的联合讲授,学生以双重身份(学生+学徒)在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环境下交替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注重职业精神的培养,最终使学生成为具有企业文化精神的合格员工。
第1-2学期,学生主要在学校接受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教学主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企业专家以讲座形式介绍企业文化、进行岗位能力解读。
第3-4学期,学生在学校和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学习,即平时在学校学习,学期末2周由学校教师带学生到企业学习。在校学习期间采用项目教学,以“做中学”为主要学习方式,结合企业和学校合作编写的绿园公司专业版教材内容进行讲授。在企业学习的2周时间里,主要让学生认知行业、了解企业、熟知岗位。
第5-6学期,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培训。在岗位培养中,企业按照行业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职业素养教育。在这个阶段,我校安排2名专业教师赴企业顶岗锻炼。一方面学校教师在企业能学到更多的新工艺、新技术,另一方面学校教师以“指导师傅”的身份可以协助企业进行学徒管理,包括技能指导、理论知识补充等。
在岗位培训期间,学生重点强化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和岗位必需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与职业精神。
四、营造校企“双文化”育人环境
为了营造校企“双文化”育人环境,试点班以合作企业中国葛洲坝绿园科技有限公司名字命名,即“绿园”班,并在学校教室内张贴企业宣传图片,悬挂企业标识、企业核心文化、企业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等,并做到图文并茂。学生穿企业工装上课,学校通过网站、媒体等环节,介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宣传企业文化和企业的发展历程,提高企业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和被认可度。
五、创新学徒评价体系
一个学生在毕业时的职业素养及对行业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不仅直接影响薪酬起点和职业生涯发展速度,同时是对职业教育检验的“试金石”。所以,学徒的考核至关重要,我校对学生考核分为2部分:一部分是理论考核,重点是对学生专业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考核。这部分考核以学校为主;另一部分是专业技能考核,该考核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采取动态评价考核模式,考核包含过程考核、成果展示考核、综合素质评价。过程考核是企业师傅对学徒定期进行的专业技术考核;成果展示是学生在企业学徒过程中取得的各项成绩、省级及以上技能大赛、技能评比、工作案例、先进事迹等;综合素质评价,主要突出对学生工作态度、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我校按行业、企业需求培育专业人才,避免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而且,我校培养的人才,企业能用、好用,提升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达到了“双赢”。今后,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将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紧盯企业战略,紧贴企业办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期把自身打造成为面向企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培训服务平台。